信念如磐,一脉相承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,要把理想信念的火种、红色传统的基因一代代传下去,让革命事业薪火相传、血脉永续。回望百年征途,从井冈山上的艰难探索,到长征途中的跋山涉水;从抗日战场上的中流砥柱,到解放战争中的铁马雄狮;从建设时期的战天斗地,到改革年代的无私奉献……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筚路蓝缕、披荆斩棘,在实现民族复兴的道路上不忘初心、砥砺前行,最终一路凯歌,杨得胜之旗,结必胜之果。
当风沙来袭,总有人逆风前行。曾记否,一群老汉从漫天黄沙中走来,始终坚持“困难面前不低头,敢把沙漠变绿洲”的愚公精神,初心如磐、奋楫笃行,最终打败风沙,他们就是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“八步沙”林场的、可爱的“六老汉”们。作为大西北的子孙,可能没见过浩瀚的大海,但绝对熟悉无垠的沙漠,那是我们独有的一道风景,但就是这道看似柔软细碎的风景,静下来广袤无垠、连绵不绝,怒起来却席卷天地、吞噬生命。40年前,古浪县北部沿腾格里沙漠那条132公里长的风沙线,每年7级以上大风频繁,有时还会有特大黑风暴,黄沙蔽天、拔树揭瓦,严重影响群众生产生活。古浪县的六位老人,郭朝明、贺发林、石满、罗元奎、程海、张润元,为了保住家乡的农田村庄,以联户承包的形式组建了八步沙林场,承包治理7.5万亩流沙,计划在沙漠里种草植树,同风沙抗争。
为了“治沙”这个共同的承诺,六位老人把家搬进沙漠,在一望无际的沙丘上安营扎寨。饿了就在沙地里放块砖、支口锅,解决三餐。困了就找一块相对坚固的土层挖地坑,加上草木、铺上被子,和衣而睡。六双手、六把铁锹,就这么开始了漫漫治沙路。40年来,以“六老汉”为代表的八步沙三代人,矢志不渝、拼搏奉献,科学治沙,绿色发展,至今完成治沙造林21.7万亩,管护封沙育林面积37.6万亩,用愚公移山的精神生动书写了从“沙逼人退”到“人进沙退”的绿色篇章,最终把曾经的黄沙荒漠变成了今天的林海绿洲。
盛世新林、山川有幸。习总书记曾经说过,“要树牢绿色发展理念”,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,尊重自然,顺应自然,爱护自然,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,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向好发展。所谓空谈误国,实干兴邦。无论是传承红色基因、还是传播理想信念、再或者服务人民大众,都必须落实到行动中来,浸透到点滴当中,做到内化于心、外化于行。
我们开展党史学习教育,学习先进典型人物,就是要学他们“勇挑重担、淡泊名利”的奉献精神。面对肆虐的风沙、家园的存亡,“六老汉”毅然立下誓言,坚决向沙患发起冲锋。40年来,不畏恶劣环境,无惧艰苦劳作,顶风冒雪、压沙植树,用生命和汗水,成功击退了风沙的侵蚀,极大的改善了八步沙的自然风貌。
就是要学他们“矢志坚守、接续奋斗”的愚公精神。他们将庄重的誓言融入传世家风,三代人扎根荒漠,父死子继、子承父志,以百折不挠的意志、愚公移山的精神,把曾经的黄沙荒漠变成今天的林海绿洲,生动书写了从“沙逼人退”到“人进沙退”的绿色篇章。
就是要学他们“勇于探索、科学治沙”的改革精神。从 “六双手、六把铁锹”,到“一把草、一棵树”,再到“打草方格、细水滴灌、地膜覆盖”,以及在草地上养殖“溜达鸡”、在梭梭上嫁接肉苁蓉等方式,八步沙的发展始终坚持因地制宜、运用科学的方法,一代代治沙人用生命践行承诺,用接力创造奇迹,林场在变绿的同时,也有了额外的经济收入,真正做到了传承与创新并重、环境与效益兼得。
就是要学他们“艰苦创业、克难奋进”的拼搏精神。再难,树都能一颗一颗种出来。再苦,沙都能一步一步退下去。这就是八步沙治沙人的信仰和力量。他们如一面面旗帜、一盏盏明灯,挺立起推动防风治沙、林进沙退的精神桅杆。
对于共产党而言,我们永远都不会忘记那些英勇无畏、前仆后继,用生命铸就辉煌的时代楷模,他们每一个人都用自己的方式发扬红色精神,用奋斗与牺牲书写真理和信仰,彰显着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忠诚。作为一名共产党员,我们自当传承红色基因,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,做到勇于创新、敢于担当,切实发挥好模范带头作用,充分发扬“为民服务孺子牛、创新发展拓荒牛、艰苦奋斗老黄牛”精神,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,不达目的不罢休,保质保量完成党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。
崇高的精神会跨越时空、历久弥新,无论过去、现在还是将来,都永远是我们心中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。我们会沿着他们的足迹,勇担重任、接续奋斗,为实现国家富强、民族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。
|